家做布鞋"三千年"
我从小到大始终穿的是家做布鞋,八岁之前是母亲做的,母亲一九五九年去世后是两个姐姐做的。
大姐秀梅,二姐秀珍十几岁就跟大娘婶子和院中嫂子们学着做布鞋,我的哥哥弟弟和小伙伴们也都是从小穿布鞋长大的。
史料记载,家做布鞋的历史有三千多年了,那是从西周时代开始的,延续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后,穿布鞋开始越来越少了,会做布鞋的也是越来越少。
早些年,乡间还没有胶鞋和塑料鞋,皮鞋更是穿不起,买不起,男女老少大都穿的是家做布鞋,都是自家妇女们做的,人们脚穿布鞋走天下,穿了春秋穿冬夏。
那些年,凡是农村妇女都会做布鞋,从姑娘到媳妇,甚至连十几岁的女孩子,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会做。
村中郭建月,只生了四个儿子,没有女孩,二儿子郭连英就把自己当女孩使,纺线织布,纳鞋底子,缝鞋帮子,样样会做,他心灵手巧,也自担责任,帮父母料家分心,也成为做布鞋的能手,人们管他叫“假姑娘,巧媳妇”。
早些年,打隔板,缝鞋帮,纳鞋底,绣鞋花,人们都知道做布鞋的程序,不会做布鞋的女人很少,连男人们也知道一个个程序,一层层工序。
记得生产队时期,妇女到地里干活,都要拿着双布鞋底子去纳,因为干活中间要休息半个时辰,她们就是用休息时间纳鞋底子的,缝鞋帮子,大活家里做,小活地里干。
夏天的阴雨天,冬天的大雪天,无法去地里干活时,妇女们也大都是纺线织布纳鞋底子,缝制鞋帮子,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谈天说地,也觉得时间快,有意思。
凡是在农村长大的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做布鞋的程序,知道那个繁杂而习惯的过程。
布鞋底子一般是用白布,而鞋帮子是用家织黑色布,叫做鞋面子,再取鞋样子做尺寸,进行细致的裁剪,尽量做得大小合适,取样好看。
鞋底子和鞋帮子都有个糊鞋隔板的过程,隔板是用旧布和废旧报纸做原料,用粘玉米粥一层层地粘贴,再把它晒干成硬状,再进行合适的裁剪。
那些年,妇女们常常用吃饭桌子和面板子糊隔板,晒干后再揭下来,很是习惯,也很熟练。
鞋底子用料多,大都用两到三层隔板,达到适当厚度和耐磨,鞋帮子大都用一层隔板加鞋面,也柔软舒适。
最费劲的是纳鞋底子,一是鞋底子厚,针纳起来要用力气,二是要一针一线地细纳均匀,显得整齐好看也耐用,妇女们的活好活差大都在纳鞋底子过程中体现出来。
纳鞋底子大都用的是粗针,长针,不易折断,线绳子也大都是专用的麻绳,拉力强,耐磨损,使用久。
因鞋底子厚,妇女们大都用钉针顶着针,使劲缝纳,才能穿透鞋底,针扎破手指,造成针断也是常事。
妇女们还常常在身边或针线篓里放个坠子,用来穿透鞋底子,便于缝纳,那是必不可少的纳鞋工具。
我的大娘刘德升,母亲陈会清都有过纳鞋底子被煤油灯烧着过发梢的经历,更有过扎破手指,鲜血直流的事,一针针缝纳,点滴的艰辛,做一双布鞋,没有几天工夫是完不成的。
鞋底子和鞋帮子缝合也是个技术活,有的人缝合的好看,合适又大方,有的缝合的就不好看,穿起来也不舒适,看起来别扭。
家做布鞋,也分冬天和夏天,棉鞋和单鞋,男鞋和女鞋,大人和孩子,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季节,都是不一样的,老汉们的冬棉鞋更难做,更独特。
孩子们长个快,身体也在不断变化,一年一个新样子,年年都变新尺寸。
穿新鞋的季节大都是过年时,那年代,生活条件差,求吃奔穿,只有到了年节才穿身新衣服,换双新鞋子,平时只能修修补补,缝缝合合接着用,凑合着穿。
过年时,人们站在村街,走在家院过道里,串门走亲戚,穿上新衣新鞋子,显得亮丽光彩有气质,也提精气神。
早些年,家家都能见到正在缝纳布鞋的妇女,也能见到做成或正在做的布鞋半成品,或已经做成的布鞋,男人的,女人的,女孩子的小花鞋,初生娃娃的幼儿鞋,老虎头鞋,一堆堆,一摞摞。
真是家做布鞋人人穿,夏天穿单冬穿棉,穿着布鞋长成人,又从青年到老年,脚穿布鞋度四季,活在村庄和田地。
最新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