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李锦:   

李慈喜:一个人 一所学校 一生

  • 作者:罗 娇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10-04-16


    “……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4月8日,记者驱车前往罗甸县班仁乡金祥村,随着半山腰上劈出的蜿蜒山路不断延伸,汽车在颠簸中艰难前行。中午12点10分,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山头,三个半小时后记者一行终于驶进了刚建成使用的通村公路。远处孩子们欢愉的歌声从油落小学教室里隐隐传来,笑声连连。李兹喜正在电教室里摆弄着机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一幢崭新的校舍矗立在空旷的空地,操场竹制的简易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2009年6月,油落小学告别了多年级共用一间教室的历史,搬进了宽敞的新教学楼。历时4年的通村公路修建工程,也在同年建成使用。 
    在新教学楼举行的竣工典礼上,李兹喜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终于不用挤在狭窄的屋子上课了,但可惜老人家看不到了……”新校舍开工建设时,通村公路还没有全线贯通,所需建筑材料也只能靠人挑马驮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城运来,人手也非常缺乏。对泥水活略懂一二的李兹喜的父亲主动参与帮忙施工建设。但当校舍即将建成时,他的父亲却因病去世,没能亲自看到儿子倾注了一辈子青春换来的心血“结晶”。 
    1995年,初中刚毕业的李兹喜毅然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打起背包走进深山,成为油落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 
    作为罗甸县最边远最贫穷的村寨,班仁乡金祥村一直是严重缺乏水源及道路设施不完善的贫瘠之地。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村民们大多都缴不起学费,而李兹喜的“工资”也迟迟无法兑现。 
    “那个时候,能凑齐365斤苞谷都难。”李兹喜说,因为没有田土可以种植水稻,村民只能靠种玉米和油桐作为经济来源。每天一斤苞谷籽就是他的“工资”。他深知金祥村的实际情况,不仅没有埋怨,还和妻子商量把家里的牲畜卖了为孩子们买课本。 
    光阴荏苒15载,到油落小学任教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校舍也从茅草房换成了新盖的平房,这片大山唯一熟悉的,只有李兹喜的身影。尽管他只是一名代课老师,但却承担了该校的“校长”、“后勤主任”、“炊事员”等一切事务。他用自己的双肩默默地扛起孩子们求知的希望。从此,这个村子里再也没有因困辍学的孩子。 
    为了做好“两基”工作,李兹喜承担着这个村的扫盲教育任务,以及文化户口核查登记整理工作。“那段时间,一到晚上他就挨家挨户动员扫盲对象到学校来参加培训。”该村民组组长陆友立告诉记者,最初的教室是在一名村干部家的茅草房,四处漏雨,三四个孩子挤坐在村民自己钉的板凳上上课。没有教材,更没有教具。李兹喜找来各种形状的石块,教孩子们认“长方形”、“正方形”,再折一捆小树枝教加减乘除。以前4个年级常常让李兹喜忙不过来。他在广东打工的弟弟来了好几封信,劝他到收入还不错的外地打工。他不是没有想过离开。听说他要走,陆友立领着孩子们追到山梁上哭着挽留。 
    “我走了,这些娃娃读书怎么办?”看着孩子们恳求的眼神,李兹喜留下了。这一留就十五个春秋。
    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坚守的荣誉层层加冕,与荣誉一同到来的是外界的资助。政府修建金祥村通村公路,县财政每月向李兹喜发放600元生活补助,爱心人士出资改善教学条件。但李兹喜仍然每天在大山里来去,仍然每天在那间简陋破旧的土坯房里,挑灯备课,仍然用他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山里人。 
    坚守成了一种责任,也成了一种习惯。 
    2006年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这超出了李兹喜的能力范围,孩子们只好转学到班仁乡中心校去。“他们转到那儿去,条件更好些。”由于认识到学历及知识结构的问题,李兹喜也开始在课余时间努力提升自己。 
    2008年8月,李兹喜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把这看成是激励他前进的动力。“我要让孩子们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2008年10月,他参加了成人高考考试,不懈的勤奋与努力使他顺利被贵州师范学院录取。与此同时,他还报读了贵州电大黔南分校小学教育专业。“争取今后能考上教师资格证!”李兹喜稍显腼腆地给自己鼓劲。 
    下午2点,孩子们午休时间。23个孩子开心地冲出教室,在用砂石铺就的操场上尖叫着追逐,笑闹推攘间一位孩子被碰倒在地,石子儿把他的小手碰破了点皮。李兹喜连忙跑上前抱起来连声安慰。 
    “真希望能把操场硬化填平,给他们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李兹喜透出一丝急迫。“如今孩子们虽然搬进了明亮的教室,增添了课外图书、电教设备等,但如果村里能牵上网络,有一台电脑,就更好了。”言语间,几个孩子簇拥着挤到李兹喜的房间,自顾自地从堆在角落的几个大塑料桶中舀水喝,尽管桶里的水有些泥土的混浊…… 
    持续干旱的天气,让本就缺水的金祥村更为窘迫。李兹喜多年为孩子们背水的芭蕉弯已经很难蓄出水了。他现在只有靠借亲戚的摩托车每周从乡里其他取水点运几桶水进来。 
    “村里的孩子最远的也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到学校,喝水的问题怎么都要为他们解决好。”李兹喜说道。 
    就是在这片环境极其恶劣、人居极其简陋、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土地上,李兹喜坚毅地用他的青春为这座大山带来梦想和希望。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