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李锦:   

宁津县《大刀记》文博馆落成

  • 作者:     来源:中国名网     发布时间:2011-03-16

 

  经过精心的设计、装修和布展,历经将近半年的时间,宁津县《大刀记》文博馆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大刀记》文博馆位于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二楼,是为了纪念我县著名作家郭澄清而修建的。
  《大刀记》是我县已故著名作家郭澄清的恢弘巨作,煤油灯下,历时三年,百余万字。它是中国唯一一部描写鲁北平原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歌颂了鲁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辉映千秋的历史功勋。
  《大刀记》文博馆建筑面积418平方米,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刀记》的故事梗概,介绍了1975年《大刀记》电影拍摄时的有关情况。第二部分是著名作家郭澄清,主要介绍郭澄清一生当中在文学界的主要贡献和作品。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大刀记》及郭澄清广泛的社会影响。第四部分是郭澄清故居,展现了郭澄清当时的生活环境。第五部分是电影《大刀记》的放映区。

      前不久,当代作家郭澄清的儿子郭洪志、郭     洪庆、郭洪林共同将郭澄清力作《大刀记》的各种版本、连环画、影视资料、照片等百余件珍贵文物资料,捐献给了宁津县今年新建的“大刀记博物馆”。

  郭澄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文坛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是山东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他在近30年的时间里,共创作出版长、中、短篇小说400万字。其中,197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最为著名。《大刀记》是一部反映我党领导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优秀作品,最早这部小说197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曾经改编成电影、话剧、评书和连环画,感动了无数读者和观众。郭澄清一生作品丰富,先以诗歌涉足文坛,后以小说闻名于世,先后创作文学作品500多篇(部),其中《大刀记》是其最得意的一部作品。宁津县旧属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历代文人倍出,是“全国文化县”之一,当年在郭澄清带动下宁津县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文学创作者,也为他自己丰富创作奠定了基础。

                    痛念郭澄清

                                                                     肖洪

  我与郭澄清同志相识较晚。他是宁津县人,我是原沧县人,是河北省邻县同乡,又都生于1929年,同龄。

  1965年宁津县划归山东,当年召开“全国青年作家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审定山东的出席代表时,原由河北省推荐的宁津县有两位代表;郭澄清、张长森。在山东是绝大多数县都没有代表。经了解:郭澄清是县委办公室主任,35岁,发表百万字作品;张长森是农民,17岁发表10余万字短篇小说。这时我想起天津青年作家刘绍棠18岁写了《运河桨声》:我省邹平县农民诗人刘光录,17岁在“大跃进”赛诗会上与郭沫若对诗,他的一句“扯起银链锁太阳”,喜得郭老差点把他抱起来。我讲这两件事的意思是,宁津县应出一名代表,张长森,他更年轻。最后省文联党组书记燕遇明同志确定:“两人都报,宁津县刚划给山东,原有河北省推荐,要特殊对待,山东也不是以县平衡。”会后我把名单带回省委宣传部说明。

  全国大会之后,《光明日报》发表了郭澄清的发言,原来他与李准、浩然、胡万春等并列,是大会的受奖者之一,成了名了。于是我感觉难为情,觉得自己差点埋没了郭澄清。

  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文革”中我下放油田。1971年9月举行全省戏剧会演,我是特邀观摩代表,参加评论组,郭澄清比我身份高,好象是省创作室负责人,分管评论组。这次我见到1965年差点被我亏待了的郭澄清。在初次交谈中,我就把1965年的事情原原本本向他“坦白”了,并致歉意。

  赶巧,会演没开幕,党内开始传达了林彪反革命事件。这可麻烦了,因为各戏中都有“副统帅”的影响。有的剧情不行,有的背景不行,还有许多语录和台词,连剧情介绍都不行。文化组老领导由履新同志主持党核心小组扩大会,我和郭澄清参加了。会上多数意见取消会演,登报声明可在报上怎么说呢?最后老领导指名听我的意见。我虽是被下放的“黑线”人物,但在老领导面前,我仍大胆说:“限10天内,各戏把林彪影响彻底消除干净,经重新审查后再开演,不然会演名声怎么办?”这事报请上级同意了。结果会演拖延半月,各戏上演,没出问题,皆大欢喜。在停演期间,我协助郭澄清审查剧本。这样人熟了,话也多了。

  一天晚上,他带了瓶地瓜干酒到我房间,开门见山地说:“我了解你,小八路宣传队,咱俩同岁,都是41岁。文化组想调你回来,主持《红嫂》加工,你意如何?”我一听这话害怕了,说:“我是下放的‘黑线’人物,回来不行,加工《红嫂》更不行,别给领导惹麻烦。”他接着开玩笑说:“1965年你捣过我的鬼,那是贬我。现在我想捣你的鬼,说你同意回来,这是抬你,咱当面说定。”我急忙说:“不行不行,我现在一听到文艺界就害怕。我也向你说定,10年之内我不回来!”话说顶了,他拿起瓶喝了一大口酒,歪歪咧咧地说:“看来咱俩交情还不够,得慢慢加深,”我一看又忙拉他说:“买卖不成仁义在。你说得轻松,可为这事我今夜甭睡了。”他说:“不睡正好,咱下棋,谁胜了谁说了算!”我爱下棋,随身带着,于是我们下到天明,开始他胜,后来我胜,我不会喝酒,一瓶酒差不多他都喝了,人也糊涂了,他临出门时说:“咱俩没完,下次再谈。”

  过了4年,1975年我在油田读到他寄赠的长篇小说《大刀记》,这是全国唯一的一部写原冀鲁边区抗日战争的长篇作品。抗日战争期间,原来我所在的部队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就在此地作战,其中消灭长官镇日军化装扫荡队,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在薛家、盖家我十六团三营被日军包围的战斗,就是在宁津县打的。《大刀记》写的是地方游击队的故事,但地理环境、部队生活、军民关系、敌情状况等,我都记得,甚至有些人物我能指出其原型。如大刀队开始不是在宁津县拉起,是1937年8月在乐陵县许家村由当时党的地下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同志,请两位铁匠师傅打了大刀拉起来的。这个部队后来编入十六团三营,杜步舟是副团长,薛家、盖家之战就是他指挥突围的,其中团政治处主任辛易之重伤,三营长张振化牺牲。但消灭长官镇日军所缴获那挺重机枪就在三营,保住了。当时宁津、乐陵实际不分,叫“宁乐边”中心根据地。所以我认为《大刀记》是概括地写了这一地区的故事,当然是对的。对这一带抗日战争的事,我知道的、经过的比郭澄清多,但写出《大刀记》的不是我,而是他。而且他是在煤油灯下跪在炕桌上写的。

  冀鲁地区,在“七七”事变后的第8天——7月15日,即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是山东、河北武装起义最早的地区,是毛泽东同志最早亲自指示我一二九、一一五师派部加强的地区。该两师即派“津浦”、“永兴”两支队东进来边区,继后肖华同志带东进挺进纵总部到来整编当地部队。之后一年内,1939年即从该区调出两万当地部队,补充了一二九、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之后不到两年,该区又发展到两万部队。该区抗日斗争十分壮烈,至抗日胜利共牺牲10万军民。但这一地区的抗日事迹,一直没有人写。郭澄清终于写了,所以我对他真的加深了友情。

  同年,油田话剧《一代铁人》调省演出,又在泰安召开了全省创作会议。这时我知道郭澄清已患肝病,当在创作会上听他发言,我惊愕了!他在大会上讲:他继《大刀记》之后,再写《千秋业》,也是三部约百万字,说争取一年最多两年完成。最使我吃惊的是,他竟然说:“到时我将背上书稿来向党交卷,要么由我老伴儿捧着我的骨灰来向党致歉!”当时全场一片掌声,我却默默摇头。我想他已经患了肝病,这完全是在拼命!

  会中我就找他,讽刺他发言“带了个好头”,然后说他太冒险了,这又不是作战,想当黄继光、董存瑞,100万字,一两年之内绝对完不成。曹雪芹百多万字写了10年,苏联大作家法捷耶夫写《青年近卫军》60多万字,1945年二战结束当年出版,但他绝不是当年写成的。我曾看到介绍他的一份资料,《青年近卫军》的废稿和成稿40比1。这些话我都说了,而他一笑置之。结果会后不久,他肝病加重了。

  1975年冬季,我当了油田政治部副主任。听说郭澄清是用枕头顶着肝痛赶写他的《千秋业》。于是我立即给他写信,说我可带车亲自接他到油田,亲自安排他治疗、写作和吃住生活,一切免费。意思是让他轻松一下,慢慢写,我还可随时劝他休息。不料他立即回信谢绝,说组织上对他的医疗、写作和生活条件都安排得很好,吃中药也很好。当然我明白,最主要的是他在加速写作。

  1976年我见到任孚先同志,他说郭澄清已经脑血栓偏瘫了,但仍在写。1980年我回省里,专门去看他,见他歪着脖子写,还表演给我看,真是让我哭不得也笑不得。但看他情绪很好,仍表示坚决完成写作计划,只是时间延长了。

  后来经省作协和当地领导几经劝说,他才同意转来省千佛山医院疗养。单间病房,由他夫人陪同照顾。这期间我去看他,床前仍有书桌稿纸之类,但动作已不成形,而说话仍多,记忆清楚,拉住我手不放。不过护士常加管束,我只好举手告退。

  1989年8月,郭澄清病逝于肝癌,时年59岁。我和他是邻县同乡,生在同年,《大刀记》中的事迹我大多经过、见过,但它成了郭澄清的绝笔。这些年我老了,心脑综合症时有发作,开始喝酒,有时发疯,但大脑有时还正常,所以我常常想起郭澄清。我常常与他相比,当年我在家乡参加大部队与敌人战斗时只有10岁,已经是个战士;他与我同岁,但在我看来他那时还是个孩子。而现在他留下了《大刀记》,我留下了什么?空空如也!当然我参加抗日战斗,应该说是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而郭澄清最后的重病中顽强写作,他这种拼命精神不也是战士的精神吗?我在油田工作10年,在那个时期,我记得石油工人有四句话:

  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有命不革命,要命有啥用?

  我想郭澄清正是这样一名战士,他是作家中的战士!再加上我和他是同乡同年又有着相当的友情,所以我在多病的晚年,仍然怀念他。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