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燕王扫北”关乎沧州旧城的兴毁历史
在明朝初期沧州一带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靖难之役”,民间称作“燕王扫北”。实际上那是一场皇位争夺战。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朱元璋病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长子朱标的大儿子,即长孙朱允炆继皇帝位,朱允炆即位后,翌年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接受近臣的建议,谋划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引起燕王不满。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守北平(即今北京)。燕王以诛杀建文帝身边奸臣为名,挥军南下,起兵反叛。朱允炆立即派大军北伐,于是在河北和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称“靖难之战”,即民间流传的“燕王扫北”。
当时沧州正处在“锯口”上,难以计数的厮杀格斗,无休止的大兵过境,使这里成为重灾区。战事一起,兵荒马乱,动辄百十万大兵,进退纵横,践踏土地,蹂躏人民。燕军攻城掠地,杀俘虏,坑降卒,无论军民,凡不顺者皆杀之。战祸绵延了三年多,老百姓即使不被杀死,也得饿死、冻死、病死。当燕王决定长驱直奔南京之后,因兵力不足,就大量强征青壮年百姓,男子十六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严令从军。并将老幼妇孺杀死,烧毁房屋,填平水井。有的地方整个县都没了人烟。就是这一场十分惨烈的战争,沧州六万多军民惨遭杀戮。沧州城池也在这场战争中古老的被彻底摧毁了。
沧州城是军南下必须要夺取的战略重地之一。建文二年(1400年),徐凯驻守沧州。沧州城墙是土城墙,当时有的地方已坍毁。徐凯带领士兵和民众加紧修补。燕王认为这正是攻取沧州的好时机。便佯装征伐辽东,而暗令大将张玉率军在天津直沽南下,奔袭沧州。
燕军一路偃旗息鼓,封锁消息,不走大道,避开青县、长芦等重镇,从东边绕路过砖垛、灶坡(今沧县皂坡村),天近拂晓到达沧州。
徐凯原得到的消息是燕军征伐辽东,所以放松了警惕;而燕军突然兵临城下,徐凯仓促应战抵抗,民众也帮士兵守城,战争非常激烈。燕将张玉带兵从城东北角肉搏登城,一举攻下沧州,杀死徐凯。当时,燕军屠杀沧州守军一万多人。有史料记载,三千投降军卒都被燕军活埋在“万人坑”。沧州军民被杀约六万余人,古城遭彻底毁灭。
2003年7月,旧州东关村在东城内距城墙基10余米处,出土3个陶制礌石堆,共1000多枚礌石。礌石是用来预防攻城的武器,从城下码放整齐的礌石堆看出,当时战发突然,连礌石都没来得及运到城上去,城就被攻破了。
燕军屠城惨不忍睹,一座兴旺的古城变成了废墟。
“靖难之役”,历经三年,给沧州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这场战争中,村落多数被毁,聚落地名也随之大部消失,仅剩471条。战火中余生的人们在重建家园时,以断壁残垣取村名“障壁”,以仅剩几间房取村名“留舍”等,给人们留下世代不忘的印象。明永乐初,朝廷曾先后三次下诏迁山西洪洞县,北直隶永平府滦州、江苏南京、安徽凤阳、山东即墨以及浙江、陕西、兰州等地数十万人充实京畿地区。沧州一带移民,多系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前后迁此占产立庄。今沧州地区的聚落地名6290条中,有4297条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占总数的68.3% ,基本上形成了沧州地区聚落地名的现状。
沧州旧城遗址位于沧县旧州镇,系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所建浮阳县城,且与渤海郡同治一城,因浮水在南而得名。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渤海郡为清池县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为沧州景城郡清池县城,五代时期改为沧州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3年)州治迁至长芦,嗣后该城便成为历史上的古遗址保存至今。
1997年,沧县某单位组织了挖掘,从地下挖出48吨重的铁钱。这些铁钱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融为一体。
旧州千年古城,是历代比较有影响的地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今沧州市的母体。东关旧城遗址保存良好,其年代久远,形状奇特,是华北平原所特有的,也是华北平原现有的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因其城似卧牛,城中有铁狮,故又有"卧牛城"、"狮子城"之俗称。
最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