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之如 文/图)
节庆活动过多过滥,所体现出来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也折射出地方官员存在严重的“政绩焦虑症”
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近日联合发文,对党政机关举办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开展清理摸底,要求未经批准的活动立即停办。清理摸底至11月结束。
近年来,各地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尽管有些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弘扬先进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数量的剧增,也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助长了不良风气,受到公众的广泛批评。
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纠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不能对地方举办节庆一概否之,可有些地方举办的节庆,确实已异化成了劳民伤财、徒有其名的形象工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绍荣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直言。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官办节庆”模式没必要全盘否定,但应尊重市场规律,引入市场化机制,尽量由企业或者行业协会承办,这是解决各地举办节庆过多过滥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官办节庆”五花八门
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有些地方的节庆举办得很成功,比如中国吴桥杂技节、洛阳牡丹花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连国际服装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风筝节、吉林雾凇节等。
“这些成功的节庆活动,对弘扬当地民族文化、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赵春燕博士对本刊记者说。
但是,近年来不少地方举办的节庆活动,大多昙花一现,且已呈现泛滥之势。比如2003年,一个沿海省由县以上政府举办的节就有100多个,仅冠名“螃蟹节”的就达5个。其中某地在办“螃蟹节”时还搞了个“螃蟹小姐”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