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商 名家 名士 名师 名医
名将 名门 名记 名厨 名角
名企 名校 名院 名所 名行
名队 名店 名车 名盘 财富
名牌 名画 名字 名作 名特
名吃 名酒 名烟 名茶 指数
名城 名镇 名居 名胜 名言
博客 故事 先模 画家 书家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王树国   谭旭光   郎景和   程皓:   李锦:   

冯远:人物画高瞻远瞩引领时代

  • 作者:王思茗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2-10-28

  苏轼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观冯远先生的画,博古融今;读冯远先生的书,融今博古。感悟冯远先生的画,似若菩萨精神,无善不举、无德不备,无法不包,无大不及,无微不至,无功不成,无远不届…… 
  追索他的艺术之魂,阐精释微,炼古融今。展望他的心灵之花恰似高瞻远瞩,游目骋怀。

  他塑造的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是那么清晰,又是那么的真实。

  一幅幅深沉大气、洒脱豪迈的作品,是一部部浓缩的历史,还是一代代人的思想和灵魂。

  读诗让人灵透,读史使人睿智。读冯远先生的画,我感受到了历史的积淀、社会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体会到了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深韵;领悟到了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情怀”;倾听到了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心声;理解了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触觉了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郁;读出了孟子的“君子仁民爱物,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人能求仁,则万物同春”大爱。雨果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品冯远先生的画,让我们体会到了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冯远先生的胸怀……

  冯远先生以他敏锐细腻的眼光,精髓而深沉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手法,抨击达官贵族腐朽与丑恶,抒发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乐观。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人类命运和民族兴衰的重大主题,传达出人类在改造命运、创新世界的同时,又受到历史制度、人间悲剧的制约。那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和历史。在一个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面庞上,他们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折射着民族的命运。

      冯远先生在2006年创作的《我们要读书》堪为惊世之作。14名孩子好像刚刚下课,欢蹦乱跳地笑着向我们跑来,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充满了希望,纯真的笑容里洋溢着童趣,眉宇间跳跃着令人心驰神往的朝气,他们或拿着跳绳,或踢着足球,或说着同学间的小秘密,背景是一大片墙壁似的黑板,黑板上用粉笔画满了孩子们翱翔的理想和希望。然而他的题款却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甲申暮春、乙酉元月、丙戌七月,余随中国美协廿余位书画家携作品分赴西藏、宁夏、江西捐赠希望小学建设,一路感受贫困地区孩童求学热望,欠发达乡村少年渴求新知的纯真心愿,亲历身爱,感慨系之,遂作此图,以志存念。2006年暑日冯远挥汗书于紫竹院”。强烈的对比,强烈的震撼,我彷佛看到了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个个因为贫困而辍学孩子的呼唤,“我们虽是乡童,可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都像画里的孩子们一样的健康,向上,我们要读书”。这张画縕含了冯远先生多少的挚爱和深情,多少的祝愿和期望,也表达了我们人类共同的心愿和责任。

  冯远先生的近作《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情注乡村、心系苍生。今天的他尽管已身居高位,但在北大荒拉哈屯8年的劳动锻炼,总是让他思念萦怀,屯里的父老乡亲更是让他魂牵梦绕。于是,一个个淳朴憨厚、和蔼可亲的大叔大婶、大哥大嫂、清纯小妹跃然在我们面前,那树皮的脸色,茫然而又充满期翼的眼神,牵人情怀,揪人心灵。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这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更是冯远先生永远不变的牵挂。

西部的雪域高原一直是中国最神秘的地方,高原险峻的山路,遥远的传说和浓烈的宗教氛围,藏民的风俗文化和生活的现状牵动着我们13亿中国同胞,也系牵着冯远先生博爱的心灵和他的大爱无疆。他用天付劲豪、浓墨重彩铸成了《圣山远眺》、《雪山祥云》、《高原牧歌》3部力作,将神圣之爱洒满雪域苍穹,把藏族同胞的淳朴坦然、豪气壮怀垒成高原雄风,记录并演绎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西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展示了西藏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多彩的人文景观,还有当今藏族人民幸福和谐的生活。画随心动,美丽的西藏随着冯远先生恢宏大气的作品清晰了我们的视线,印在了我们的心里,也感染着我们与他一样热爱西藏高原,深爱高原的同胞朋友……

  毛泽东为新中国的成立,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冯远先生说:“我画历史,意在为民族立碑”。为描绘可歌可泣的历史,呼唤人类的正义与平等,他倾注了无限的心血,在1984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而创作了《保卫黄河》、《百年家国耻》、《义勇军进行曲》、《北定中原日》等一系列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解放和艰辛的复兴之路,描绘了中华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杀戮面前,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侵略和枪炮,彻底粉碎日本军国主义豺狼野心,谱写了抗日英雄浴血厮杀,英勇奋战的悲壮史歌。在画中,我们看到了尸魂遍野的受难者,被蹂躏的妇女,孩子们惊恐哀戚的啼哭,士兵们声嘶力竭的怒吼着扑向枪林弹雨。战火冷却、时光凝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警示世人。我们的民族英雄,正如毛主席所说“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为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我们的民族英雄,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宛如天上的明星,随着冯远先生的不朽之作得以光耀千秋……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站在因时而兴,因时而废的长城之巅,政治家领略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思想和百折不挠精神;建筑家读出了古建筑的恢弘气魄与坚固美观;情学家联想到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爱情绝唱。我也读过许多文人为长城书写的慷慨激昂和脍炙人口的篇章;看过许多墨客为长城描绘的浩如烟海的丹青和墨迹。然而,在冯远先生1980年的成名作《秦隶筑城图》面前。我的心随着他画中秦朝修筑长城的奴隶和百姓一起流汗流血。那昏沉的大山在阴霾天空下无穷无尽,混沌的空气里布满了血腥和哀嚎!有老有少,有病有残,蓬头垢面惊惶茫然的脸上布满了绝望和挣扎,一双双深陷的眼睛里倾诉着苦难和无助,瘦骨嶙峋的光脖子上是粗重的纤绳,系绑着车轮和巨石艰难地挪动着……哀鸿遍野,路有饿殍。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咀嚼冯远先生的《秦隶筑城图》,彷佛是岁月的火炬,壮举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勤劳和伟大,讴歌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巨大力量;又像是沉重的叹息,鞭挞了贵族的残酷、野蛮和无情。刻画了历史奇迹背后的痛苦与灾难……那座秦朝人民用血肉之躯和累累白骨浇铸而成的万古长城。

  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冯远先生是贤人志士,放眼天下,心系民生。他也是文人墨客,心驰大好河山,毫挥诗情画意。他的写意画别有一番天地,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游春图》,画中的仕女彷佛也在和百花争春,充满柔情和蜜意的眼神里透出怀春、恋春、闹春和惜春;花比人憔悴,人比花更美,花香人更香的美景让人缱绻缠绵。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们发髻高绾,面若桃花,细腰削肩,骑马赏春,诗意里縕含着婉约,动情中透露着妩媚。再看他的江南即景组图,《采桑图》、《莲香图》、《巧缀图》、《畦浇图》、《女红图》、《耨秧图》、《补网图》、《哺儿图》、《机织图》,一张张清香醉人的古越秀色,一幅幅芬芳浓郁的江南美景,无不给人无限的柔情与遐想。自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美,江南的女子美,而冯远先生画里的女子更美,景衬人,人入景,为人贤妻,做人良母,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宋人词意》、《踏雪寻梅图》、《宫廷游戏图》、《梨园品鉴图》里的女子越发香远溢清,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或柔美端庄,或暗香袭人、或丰姿绰约、或含情凝睇、或顾盼生辉、或有班姬续史之姿、或含谢庭咏雪之态。女子的千种娇媚,万般风情,全在他笔端尽展无遗,让人神醉其里,美縕其中。

  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明朝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冰心说: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冯远先生童心童趣亦然,他画的《儿戏图》、《归牧图》、《蹴鞠图》,无不洋溢着天真烂漫和勃勃生气,一个个孩童楚楚动人、情趣盎然,人的本性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渴望还是对生命与爱的呼唤。曾几何时,我们已经长大并老去,是谁吞噬掉了我们固有的童真,是谁让我们戴上了沉重的面具,是谁让我们学会了虚伪,是谁让我们喝得烂醉……几多憧憬!几多彷徨!几多长叹!几多无奈!在喧嚣的都市,如今只剩下对童年的回忆。多想穿上梦的衣裳,让我们重拾七彩的童年,让我们重回儿时天真,让我们卸掉无止无休的竞争,让我们放弃世俗的虚荣,让我们卸下欲望的枷锁,随冯远先生画里的童心和纯真飞翔在大自然,飞到只有快乐、单纯、纯粹,无忧无虑,无烦无恼的童年…… 

      冯远先生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之际,父亲蒙冤身陷囹圄,儿时的他别无选择地受尽了磨难与歧视,也让他饱尝了人间的甜酸苦辣,苦涩的童年炼就了他坚强的品质,更让他了解了人间的疾苦。初中刚毕业的他即被作为上海知识青年去东北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在“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的北大荒整整生活了8年,他在艰苦的岁月中炼就了坚毅顽强的性格,也炼就了青竹亮节的宽广胸怀。“幼抱神奥,心存高远”。他白天和别的知青一样在田间辛苦的劳动,晚上在青灯下夜以继日的绘画,练习书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于是,一张张散发着青春活力和泥土气息的创作悄然问世,成了当时名闻遐迩的知青画家。他的早期人物画《苹果树下》、《春耕组画》代表着那一代人的青春和一代画师的萌芽。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蒙辽宁著名画家学兄宋雨桂的引荐,他离开了北大荒那片土地,走进了辽宁省文艺创作工作室,从事组联工作。1977年夏天,他来北京《连环画报》编辑部修改画稿时,天赐机缘,经油画家朱乃正的引荐,他结识了当时名誉全球的卢沉与周思聪夫妇,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惺惺惜惺惺,彼此相见恨晚,结为忘年之交,两老并当场示范作采归图与对弈图留他作纪念。

  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浙江美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研究生,幸运的成为了浙派人物画代表名画家方增先的得意高足。在导师的辅导下。正式的接受了学院写实写意绘画严格的正规训练。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及从事水墨人物画研究与创作。他所写的黄胄,方增先,刘国辉,吴山明等画家的评论《水墨人物画教程》,代表着学院派写实人物与浙派人物画的研究成果。他创作的中国画百年的国耻、《屈赋词义》,《秦赢政登记庆典》等佳作获奖,代表着新时期学院写实人物画的高度水准。他也从一个小青年经过黑暗和痛苦后脱颖成了教授、副院长。1999年又被调到北京,任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艺术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联艺术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冯远先生说:“大化流衍,沧海一粟,绘艺无涯,探其堂奥需倾一生心力。我当努力读书,广游博涉,攀缘高山,进取不辍。”冯远先生他不仅仅是著名艺术家,更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学识渊博的哲学家。尽管他并不承认他是政治家,可他却实实在在地引领着我们攀登艺术的新高峰。他的画作严谨传神,画风拙朴浑厚,笔墨苍涩遒劲。他画历史,画宗教,画现实,画神话,画英雄,画理想,画古意,画雅趣……虽公务繁忙,仍笔耕不缀,依旧热衷参与创作与理论研究。他汲取黄胄的宏伟气象与雄浑气势,师承方增先恩师博采中外各家所长、融合西方结构素描法和新颖的中国画人物表现方法。熟谙刘国辉用笔抑扬有致、柔中藏刚、圆中具方,用墨融润苍腴兼济、轻淡婉约并运,造型简括精准,神采灵动郁勃和传统绘画的精妙魅力。融合了周思聪的细腻和清新,卢沉水墨人物画的大象无形,李可染的深厚凝重和博大沉雄,蒋兆和的灵动与巧妙。他师古人,师自然,博采之长,会心先哲,集天地之秀,纳万物之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唐人的神,宋人的形,元人的意,形神美和线条美,全在他的笔端与毫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诗人屈原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也是冯远先生对艺无止境的理解与追求。我们期待着,期待着我们的中国画、中国的艺术,在高瞻远瞩领导的引领下,像我们祖国一样的伟大和浩瀚,如腾飞的东方巨龙,翱翔于世界之巅,神圣在每个人的心中…… 

 



  网站简介   |   新闻中心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0 Mingwang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名网 通用网址:名网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联系电话:15101061978   邮箱:sdgrb369@163.com
山东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黄台南路   联系电话:18653163612   邮箱:sdgrb369@163.com
鲁ICP备14025195号-1